端午节:龙舟竞渡粽香甜
来源:天津新东方烹饪学校 发布时间:2014-05-23 11:15:53 浏览量:
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,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,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定,中国端午节入选《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端午溯源
节日及其风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,它的形成和发展,必然受到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,同时杰出人物也会在社会风俗生活中积淀,而赋予社会风俗以新的涵义。端午节原本是古人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日子,后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,而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。由此,端午节才被赋予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,由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惧自然的避邪驱毒之俗,化为弘扬高尚情操和浓郁亲情的隆重节日,节日的文化韵味逐渐丰厚,历久弥新,长盛不衰,延续至今。
龙舟竞渡粽香甜
先秦时,南北风俗迥异,端午节的风俗也各有侧重。秦大一统后,随着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,各地风俗习惯也相互渗透交融,端午节便在南北风俗的融合之中形成了。虽然端午节有诸多不同的名称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,大同小异,最为重要的节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。
龙舟竞渡和吃粽子像端午节一样,因为屈原而积淀赋予了积极高雅的内涵。追根溯源,龙舟竞渡和吃粽子,最初并非是因纪念屈原,而是驱瘟避邪的一种带有原始宗教意味的行为。
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,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存在。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,送邪要送的越快越好,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。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:船身窄而长,还有龙头、龙尾和鳞甲等装饰,船上结七彩,张旗伞。竞渡时锣鼓喧闹、鞭炮齐鸣、万人喝彩,场面极为壮观。龙舟竞渡自从与屈原联系上后,方才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端午习俗,上至皇室贵族,下至平民百姓,皆以龙舟竞渡为节日祭祀屈原的仪式,后演变为一种娱乐方式。如今更是得到与时俱进的新发展,突破了时间、地域界线,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。1980年,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,并每年举行“屈原杯”龙舟赛。1991年6月16日(农历五月初五),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,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。
“粽子香,香厨房。艾叶香,香满堂。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。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。”这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深刻说明了粽子之于端午节的重要性。自古以来,端午节应节食品有很多种,只有粽子,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,千百年来,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品。每到端午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和包粽子,除自家吃外,亲友之间还相互馈赠。
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来已久。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时,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。这时的粽子并没有纪念意义,只是一种夏令食品。到魏晋时,楚人才按照自己的心愿,把粽子这一时令佳品与屈原联系起来,变成了祭祀屈原的祭品,粽子才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。晋朝初年便有了固定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南北朝时期,出现杂粽,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、赤豆等,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到了唐代,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。
历经多朝,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等丰富多彩,吃粽子的习俗更已远传日本、朝鲜和东南亚诸国。现代粽子的品种、花色都日益繁富,璀璨纷呈,形状、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。
上一篇:
造梦虽易,圆梦不易,把握现在且行且珍惜下一篇:
初中生的中国梦,现在开始起航!